咨询电话

15221734409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中药高分top丨南京大学程海波团队多组学揭示通过申白杰杜汤通过TMEM131-TNF通路调控MDSCs细胞分化延缓结直肠癌

中药高分top丨南京大学程海波团队多组学揭示通过申白杰杜汤通过TMEM131-TNF通路调控MDSCs细胞分化延缓结直肠癌

更新时间:2025-08-04 15:29:09       点击次数:30

图片1.png

一、研究背景:

1、流行病学与临床需求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呈“腺瘤-腺癌”连续演变模式。传统干预以手术、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为主,但复发率高,且对早期腺瘤的化学预防手段有限。前期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中药复方“参白解毒汤”(SBJDD)可安全、有效地降低结直肠腺瘤复发率,然其微观机制尚未阐明。


2、科学问题

肿瘤微环境(TME)在CRC启动与进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已揭示TME内免疫抑制性髓系细胞积聚,但:

1)在“腺瘤-腺癌”演变过程中,免疫抑制性树突状细胞(DC)亚群如何动态分化?

2)高胆固醇等代谢因素是否驱动该分化?

3)中药复方能否通过多组分、多靶点重塑TME、阻断癌变?

上述问题成为本研究的核心切入点。


二、研究方法

1、模型体系

1)动物:ApcMin/+自发CRC小鼠,高脂饮食12周模拟人类“腺瘤-腺癌”演进。

2)临床:3例多发结直肠腺瘤患者,服药前后配对活检。

2、技术流程

1)scRNA-seq:10x Genomics平台,构建48, 992(小鼠)及39, 500(人)单细胞转录组图谱。

2)多组学整合:

Ø 拷贝数变异(InferCNV)判定上皮恶性程度;

Ø AUCell、CIBERSORT 对TCGA-COAD大队列进行细胞丰度反卷积;

Ø CellChat 解析细胞间通讯。

3)体外功能实验

Ø 胆固醇+LPS诱导“耗竭型”CCL22+ DC;

Ø 流式、ELISA、共培养系统验证其免疫抑制功能。

4)分子机制:

Ø qRT-PCR、Western blot、SPR、分子对接锁定TMEM131–小檗碱(berberine)相互作用;

Ø shRNA敲低验证TNF信号轴。

3、药效学验证

1)体内:ApcMin/+小鼠灌胃SBJDD 12周,记录肿瘤负荷、免疫浸润。

2)体外:人源及鼠源CCL22+ DC回输实验,评估SBJDD疗效可逆性。


三、研究内容

1、构建跨物种、跨阶段的TME单细胞图谱

1)定义40种小鼠细胞亚型、17种人细胞亚型;首次在腺瘤阶段即发现CCL22+ DC显著富集。

2、追踪CCL22+ DC发育轨迹

1)伪时间分析显示其由Wdfy4+DC经TNF信号驱动分化而来,伴随抗原提呈(MHC-II)下调、共刺激分子(CD80/86)上调,表现为“功能耗竭”。

3、解析CCL22+ DC介导的免疫抑制环路

1)CCL22-CCR7轴趋化CD4+Foxp3+Treg;

2)CD80/86–CTLA4 直接抑制T细胞活性;

3)临床TMA队列证实CCL22+DC与Treg丰度正相关(R=0.647)。

4、代谢-免疫互作机制

1)高脂饮食升高血清胆固醇;

2)胆固醇+LPS协同诱导“耗竭型”CCL22^+ DC,模拟体内微环境。

5、中药干预与分子靶点

1)SBJDD及其活性成分小檗碱显著降低:

Ø CCL22^+ DC分化比例;

Ø TMEM131、TRAF2、TNFA表达;

Ø Treg浸润及Ki67^+增殖指数。

2)SPR提示小檗碱与TMEM131蛋白KD=5.03×10^-6 mol/L,阻断TNF信号传导。


四、研究结果

1、SBJDD显著减少ApcMin/+小鼠腺瘤/癌灶数量(↓65%)与体积(↓58%),降低组织学恶性度。

2、SBJDD重塑TME:CCL22+ DC比例下降70%,Treg下降55%,CD8+CTL功能恢复。

3、TMEM131是CCL22+DC分化的关键“开关”:敲低后Ccl22、Cd80、Cd86表达下调,TNF信号通路受抑。

4、小檗碱直接结合TMEM131,抑制下游TRAF2–NF-κB–TNF轴,阻断“耗竭型”DC产生。

5、临床验证:SBJDD治疗3个月后,患者腺瘤体积缩小,TME中CCL22+DC与Treg同步减少,与小鼠数据高度一致。


五、研究结论

本研究首次从单细胞维度阐明:

1、结直肠“腺瘤-腺癌”演变过程中,胆固醇代谢紊乱通过TMEM131–TNF信号轴驱动Wdfy4+DC向免疫抑制性CCL22+DC分化,形成Treg富集的抑制性微环境;

2、中药复方SBJDD及其核心成分小檗碱可直接靶向TMEM131,阻断该分化轴,恢复DC抗原提呈功能,进而逆转免疫抑制、抑制肿瘤发生。

该发现不仅揭示了CRC早期免疫—代谢互作新机制,也为利用天然多组分药物精准重塑TME、实现CRC化学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候选策略。

六、中药复方高分论文研究策略:

基于本研究的成功经验,总结四大黄金法则:

1、选题:中西医结合痛点

切入点:

中医优势病种(如癌前病变、慢性病)+国际热点机制(肿瘤微环境、免疫代谢)。

本例:SBJDD防结直肠腺瘤复发(临床优势)→ 聚焦DC-Tregs免疫轴(热点机制)。

2、技术:前沿方法赋能

 

传统局限

本研破解策略

成分复杂机制不清

单细胞测序→发现新型DC亚群

靶点模糊

分子对接+SPR→锁定TMEM131

药效难以量化

空间多组学(mIHC)→可视化免疫细胞互作

3、证据链:闭环设计

图片2.png

每一步环环相扣:如DC回补实验反向验证SBJDD必要性,小檗碱贯穿“复方-成分-靶点”三级验证。

4、转化:直击临床价值

明确临床定位:SBJDD用于腺瘤阶段防癌变(比治疗晚期癌更具创新性)。

提供诊断标志物:CCL22+DC可作为免疫微环境紊乱的“预警信号”。

5、中药复方研究注意事项:

Ø 避坑指南

避免“黑箱效应”:不用“清热解毒”抽象解释,而是锁定TMEM131-TNF通路。

拒绝数据堆砌:每项实验直指核心问题(如胆固醇诱导DC耗竭呼应高脂饮食致癌)。

Ø 高分标配

单细胞/空间组学 + 分子互作验证(SPR/ITC)+ 临床样本验证

 

扫码关注

邮箱:yilaibo@shyilaibo.com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长江南路180号长江软件园B650

版权所有© 伊莱博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2021016661号-1     sitemap.xml    管理登陆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66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