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大中小型动物实验是指人们在实验室中使用动物作为试验对象,进行各种研究以获得新的科学发现和医学治疗方法的一种实验方法。目前,常见的动物实验种类包括大、中、小型动物实验。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必须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对动物进行保护和有计划的治疗。
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相对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
裸鼠成瘤实验是从体外细胞试验到动物水平体内试验,是基因功能研究的重要飞跃。动物实验,由于其更能模拟人类的生理和病理条件,在科研上,动物实验获得的结果,将有更强的说服力。肿瘤研究中,最常规的动物实验就是裸鼠成瘤实验。由于大部分肿瘤研究使用的是人类细胞,所以由于异种排斥的存在,我们需要免疫缺陷型小鼠来作为移植瘤模型的载体,通过对该小鼠的注射肿瘤细胞,使其成瘤,观察流体的生长来判断其生物学变化。
细胞接种存活率只表示接种细胞后贴壁的细胞数,但贴壁后的细胞不一定每个都能增殖和形成克隆。而形成克隆的细胞必为贴壁和有增殖活力的细胞。克隆形成率反映细胞群体依赖性和增殖能力两个重要性状。由于细胞生物学性状不同,细胞克隆形成率差别也很大,一般初代培养细胞克隆形成率弱,传代细胞系强;二倍体细胞克隆形成率弱,转化细胞系强;正常细胞克隆形成率弱,肿瘤细胞强。并且克隆形成率与接种密度有一定关系,做克隆形成率测定时,接种细胞一定要分散成单细胞悬液,直接接种在碟皿中,持续一周,随时检查,到细胞形成克隆时终止培养。
蛋白质组学(英语:proteomics,又译作蛋白质体学),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研究细胞、组织或生物体蛋白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这个概念最早是在1994年,由Marc Wikins首先提出的新名词。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四氯化碳法:180~200g Wistar或SD大鼠,皮下注射40%-50%CCl4,油溶液(0.3ml/100g),每周2次,第2周 始,隔日以20%-30%酒精lml灌胃(或作为饮料),饲以单纯玉米面(混以0.5%胆固醇),共10周。
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c)Coons等于1941年首次采用荧光素进行标记而获得成功。这种以荧光物质标记抗体而进行抗原定位的技术称为荧光抗体技术(fluorescentantibodytechnique)。 用荧光抗体示踪或检查相应抗原的方法称荧光抗体法;用已知的荧光抗原标记物示踪或检查相应抗体的方法称荧光抗原法。这两种方法总称免疫荧光技术,因为荧光色素不但能与抗体球蛋白结合,用于检测或定位各种抗原,也可以与其他蛋白质结合,用于检测或定位抗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荧光抗原技术很少应用,所以人们习惯称为荧光抗体技术,或称为免疫荧光技术。以荧光抗体方法较常用。用免疫荧光技术显示和检查细胞或组织内抗原或半抗原物质等方法称为免疫荧光细胞(或组织)化学技术。